YP官网

行业动态

YP官网示优,优品至上。

南京温室气体检测价格查询(南京温室公司)

YP官网示优官方账号 2023-03-03 行业动态 537 views 0

又到了我们给大家分享有关南京温室气体检测价格查询的时候了,同时我们也会对与之对应的南京温室公司进行一样的解释哦,希望小伙伴们可以仔细的阅读,如果能对你们正好有所帮助,记得支持一下本站哦。

本文目录一览:

2017年低碳生活政治论文

低碳生活(low carbon living),就是指生活作息时要尽力减少所消耗的能量,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低碳,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年低碳生活政治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2017年低碳生活政治论文篇1

我国城市居民低碳生活的现状及问题探析

摘要:城市居民践行低碳生活是建设低碳城市的保障。然而我国城市居民在低碳观念、低碳消费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还需要加强低碳政策、低碳技术、低碳宣传等方面的相关措施。文章对我国城市居民低碳生活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城市居民;低碳生活;低碳消费;低碳经济;低碳产品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是我国当前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低碳生活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城市居民践行低碳生活是建设低碳城市的保障。

1 我国城市居民低碳生活的现状

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践行低碳生活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递交了到2022 年温室气体控制和减排承诺书。我国政府也采取积极行动,颁布了许多有关低碳发展的法规政策,提高我国低碳发展的水平。

加强低碳城市建设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重点。2014年,一些研究人员根据所构建的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国内100个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了国际比较。指出,深圳虽然是国内低碳发展水平排名第一的城市,但其低碳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中国城市的低碳发展之路任重道远。事实上,要想真正实现减排目标,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公民的广泛参与。研究显示,我国每年约有30%的CO2排放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需求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因此,降低居民的碳排放对低碳建设十分重要。

践行低碳生活是降低居民碳排放量的有效途径,随着低碳技术、低碳发展理念的不断推广,垃圾分类、绿色出行、使用低碳产品等提升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水平的新举措的发展,低碳发展进一步成为人们的共识。已有研究显示,我国大部分居民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低碳意识,日常生活行为可以满足低碳的基本需求。然而,低碳新技术、新理念的实施依然没有达到良好效果,居民低碳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仍然非常困难。

2 城市居民低碳生活的困境

2.1 城市居民绿色出行比例较低

交通运输部门是我国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部门,而其每年的能源消耗总量则主要来自于城市交通。可见,城市交通低碳化已经成为构建低碳社会的当务之急。

引导居民绿色出行是促进交通低碳化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所谓绿色出行就是采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方式出行。然而,在我国,居民绿色出行的比例还比较低,私家车出行在居民的出行方式中仍占很大比例。有研究显示,尽管绿色出行理念在我国已经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公交优先政策在许多城市已经开展实施,但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出行便捷性和舒适性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私家车出行的比例持续上升。而且这些私家车的乘载率往往偏低,多为单人驾车出行,可见继续加强绿色出行仍是引导低碳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2.2 城市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较低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垃圾增加是必然,减量化是缓解垃圾围城的根本。垃圾分类就是减量化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较低,操作实践不够。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联合中科院生态中心的研究显示,只有53.1%居民大概知道目前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三大类,而且其样本分类实践操作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仅有6.7%的居民能够对日常可回收垃圾进行正确的分类。可见,仍然需要加强人们对垃圾分类认识的宣传和指导,并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实践操作能力。

2.3 城市居民低碳消费的观念不足

低碳消费是以“低碳”为导向的消费模式,是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践行低碳生活、构建低碳社会的必需。然而,目前我国城市居民仍然存在着低碳消费的观念不足等问题。大部分消费者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还不足以促使其购物时必然选择环境效益较好的低碳产品。此外,收入水平的高低也会对低碳产品的需求产生很大影响,收入越高,其对低碳产品的支付意愿就越强。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偏低,收入还不足以支撑其购买比一般产品价格更高的低碳产品。可见,改善我国居民低碳消费还需要继续增强低碳消费观念,降低低碳产品价格。

3 推进城市居民践行低碳生活的对策建议

3.1 多措并举,引导居民形成低碳观念

低碳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加强宣传与教育,实施多项举措,引导居民形成低碳观念。

合理优化公交资源,引导居民绿色出行。交通需求可以分为生存性交通需求、维持性交通需求和消遣性交通需求三类。而以通勤为主的生存性交通需求在所有出行中所占比例最大,是居民日常最基本的出行行为。因此应引导居民在满足生存性交通需求时尽量少用私家车,而代之以公共交通。目前,大部分人不愿意乘坐公交出行的主要原因有两个:(1)等车时间较长;(2)高峰期乘客较多,乘车空间狭小,舒适性差。引导居民乘坐公交出行就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公交公司应对客流量数据进行统计,在高峰时段缩短公交班次间隔,及时分流人群,尽可能地为乘客提供舒适的乘车空间,同时在客流低谷时段适当延长公交班次间隔,降低运营成本,合理利用资源。此外,目前还出现了一些手机实时公交软件,通过该软件可以让人们合理地安排公交出行,但这些软件还存在着公交线路不全面、城市覆盖范围小等缺点,需要对此进行完善,以方便居民的绿色出行。

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低碳行为。要想真正提高垃圾分类的普及度还需加强宣传教育。居民主要通过电视及社区宣传来了解垃圾分类常识。因此,应加大对相关公益广告的投入,以电视为媒介将垃圾分类方法及步骤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不间断地宣传,提高居民分类能力。此外,要丰富指导形式,将现场指导、入户指导和集中培训相结合;要提高宣传内容的实用性,宣传和指导均应侧重分类方法和操作流程;还要创造便利条件,如定期给社区居民发放分类垃圾袋等,引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3.2 结合新技术,鼓励居民践行低碳生活

在我国,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硬件,这也使应用软件(App)的数量增多,功能范围扩大,与居民生活的相关度越来越高,这就为通过App来改善居民低碳生活提供了基础。通过可视化工具实时记录自身碳排放量能够激励居民更好地践行低碳生活,因此,应设计研发能够实时记录居民自身碳排放量的App。这类App不仅要具备记录实时碳排放的功能,还应让用户通过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等账号与应用关联,把自己的低碳成果及感受与朋友分享交流产生关联体验,这种关联体验能激励用户提升低碳水平,扩大低碳宣传的范围,使减排效果最大化。

3.3 降低成本,引导居民低碳消费

政府与企业双管齐下,降低低碳产品成本。成本是制约居民是否实施低碳行为的关键。如果低碳产品下降,居民的低碳潜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挖掘。因此,降低低碳产品成本便成了提升居民低碳行为的当务之急。为此,需要政府和企业双管齐下。首先,政府应完善低碳产品认证体系,制定和实施低碳产品优先采购或补贴政策,优先采购那些符合环境标志的产品,同时,给予低碳产品购买者一定补贴,构建低碳产品的消费引导机制;其次,企业要整合资源,建立或加入低碳产业园,学习和推广先进低碳技术、生产流程和管理技术,共享人才与基础设施,通过良性竞争,降低产品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低碳产品的覆盖范围。

制定科学的税收政策,规范居民的消费行为。法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众低碳消费的模式。为有效引导居民进行低碳消费,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等手段降低低碳产品的价格,鼓励居民购买低碳产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规范消费者不合理的消费行为。碳税政策具有明显的节能减排效果,可以有效遏制高碳行业的产出,促进低碳行业的发展。不过,初始阶段税率应维持较低水平,以提前规避能源资源等价格的上涨给经济运行以及低收入家庭带来的潜在风险,之后可以根据经济社会的运行状况以及国际协调等方面的需要对税率进行调整,以发挥“碳税”在抑制高碳行业产出、促进低碳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低碳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庄贵阳,朱守先,袁路,等.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排位及国际比较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2).

[2] 魏一鸣,范英,王毅,等.关于我国碳排放问题的若干对策与建议[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1).

[3] 邓俊,徐琬莹,周传斌.北京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效调查及其长效管理机制研究[J].环境科学,2013,(1).

2017年低碳生活政治论文篇2

浅论市民低碳意识

摘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立异、制度立异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天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实施以下政策和措施。

关键词:低碳 经济 低能耗 能源

一、低碳经济概述

1.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是继农革、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浪潮革命,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人民的生计活质量改善的主要模式。

2.低碳经济提出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施用带来的情况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无需争辩的究竟。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施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立异技术与立异机制,路程经过过程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有生命的物质质能经济”。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日头能文明时代”(风能、有生命的物质质能都是日头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耗损,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神州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作为现今全球最大的发展神州家,我国当局去年11月颁布发表,到2022 年单位国内出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落40%至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据此拟定响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由此,社会各方对于今年两会涉及低碳经济的政策讨论寄予厚望,尤其是神州如何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立异政策来积极应对于低碳经济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等问题。这搭,笔者也想从“新规范”市场导入的视角来阐发一下,一旦神州社会进入世界各国都为情况恶化所迫不患上不接管“低碳经济”新时代,神州经济的主导权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首先,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拿出追逐欧洲低碳技术的勇气,花大力气从产业结构、产品升级和技术立异等环节上脱胎换骨地引入低碳经济新规范,那么,神州现有的靠非低碳规范的市场打造出来的产业和企业的出产能力及市场竞争力就会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我们注重到,发达国家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金以后,碳排放量才开始明显降落。而今天神州农村的城市化、工业化,先进的设备制造业的出产等都带来了对于能源要素的巨大需求。无论是路程经过过程控制排放的产业政策(比如,产品准入规范、清洁技术激励、可再生能源的创造和保存等),还是路程经过过程市场交易机制(比如,碳税、碳交易等手段)来化解,城市带来不可估量的产业调整成本,而这些成本如果一味地让当局负担,财政支出的压力就会使其不可持续,如果一味让企业承担,则靠加工贸易赢患上竞争优势的广大民营企业,是不可能自主地来转移新能源的高成本或由自身内部来消化成本的。以是,在这个问题上,虽则我们应对于人类共同生存的情况保护问题表示出极大的关注,并肩负起我们应尽的责任,可是,全社会从现在就开始大张旗鼓地走进低碳社会,可能会给神州带来新一轮的产能过剩,由此而来的社会协调成本将会事倍功半,甚至不可持续。以是,在寻觅到降低成本的有效机制之前,我们还是要和新兴市场国家一起设法阻止由欧洲国家按照她们的国情所设定的这一新规范的快速推进。

第二,如果我们只是在一些形式上或概念上来“求变”,比如,不考虑市场需求和成本高低,各地去一味发展光伏电池产业,可神州完成的光伏电池作业环节,甚至可能比其他非新能源概念的产业更耗损能源,更产生侵害情况的有害物排放,那么,笔者担心的是,一些地方当局为了谋求政绩,不顾产能过剩和实际高排放的后果,不切实际地搞“概念”工程,终极将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国家资源,而且,也会造成我们在发展新能源的产业中处于愈加被动的劣势地位。以是,笔者认为,从我们的实际出发,尽力挖掘神州自身内需的潜在力量,实际上也是一种为缓解低碳经济这一“新国际规范”对于神州这样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的新兴市场所造成的负面冲击的应对于之道。

第三,因为目前的低碳规范确实包罗着欧洲在发展过程当中形成的至关成熟的战略和一天比一天完善的技术,以是,目前我们最需要的,是争取足够的时间来寻觅和切实把握好在低碳经济财富链中有帮助的地位。如果还像过去那样,仅仅成为别人的加工厂,可能出产的虽则是低能耗的清洁产品,但出产过程当中所造成的却是更加严峻的产能耗损和有害物质的排放后果,而这些产品给予神州消费者所带来的财富效应,会因为我们处于低端出产环节而越来越有限。这样,神州市场自身就无法享用相对于自身收入代价还较高的新能源产品和低碳消费产品。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绝对于是要保持清醒,起劲要求发达国家履行技术转让的承诺,在接管她们新能源产品加工订单的同时,也要求对于方把技术公然,否则我们一边大规模的出产给欧洲低碳规范的产品带来的价格降落的市场竞争力,另一边却无法转变成神州在这个领域的高竞争力。以是,在目前与欧美利坚合众国家尚未达成共识的时候,我们还是应把重点放在适合神州国情的、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战略上,充分施展我们最擅长的“规模经济”的比较优势,而渐渐增加研发低碳技术的资金投入比例。不过,万万不能过快、过度地去推动终极消费市场上的低碳产品的出产。

三、我国如何走好低碳发展之路

1.转变发展理念和价值观

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和价值观,把发展低碳经济和构建低碳社会作为长远的发展目标。要接管低碳经济的概念,在低碳发展的基础上收获GDP,实现经济增长和GDP的增加。低碳既然情况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也是区域问题。目前,人们正在倡导“四倍跃进”,即资源施用减半,人民福祉加倍,这在目前的技术前提下完全可以做到。同时,实现低碳发展毫不只是宏观层面上、全球的事情,它在微观层面也是可以操作的,可视的。只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情况保护,路程经过过程发展循环经济,把资源耗损限制在资源再的阈值之内,把对于情况的侵害限制在情况自净能力的阈值之内,就能够实现低碳发展。国家科技部将按照神州目前的能源结构、发展阶段、技术水平等实际前提,推进“低碳发展科技示范区”工作,在示范区推行低碳发展理念,选择不同类型的区域、行业、领域等进行试点和示范,按照“点——线——面”模式推进,路程经过过程低碳技术集成,开发技术推动和完善推广,路程经过过程可复制的模式探索,终极实现更广阔区域的低碳发展,支撑推动整个社会的低碳的发展。

2.推行低碳出产,实施可持续的出产模式

低碳出产是一种可持续的出产模式,要实现低碳出产,就必须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出产。循环经济是一种与情况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社团成1个“资源-产品 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全过程当中不断进行循环,并患上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于情况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清洁出产是从资源的开采、产品的出产、产品的施用和废弃物的处置全过程当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削减它们的耗损和污染物的产生。循环经济和清洁出产的共同目的都是最大限度地削减高碳能源施用和二氧化碳排放,最重要的操作模式是“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二者不同之处是范畴的不同,前者是一种经济模式,包括了出产和消费,后者只是一种出产模式,是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我国在电力、钢铁、化工和轻工等许多行业,已开展了循环经济和清洁出产工作。 推行低碳出产,需要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法令法例。拟定和实施有帮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体系;推进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和省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等。

二是要按照低投入、低耗损、高产出、高效率、低排放、可循环和可持续的原则发展低碳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把节能、节水、节地与削减污染物总量有机结合起来,实施统筹规划、同步实施。

三是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能源结构的低碳化。晋升新能源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风能、日头能、地热、有生命的物质质能、氢能等,晋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在采用最安全最先进技术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核电等。

四是要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低碳技术立异。把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和封存等先进低碳技术作为晋升国家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列入国家和地域科技发展规划;加强应对于气候变化的重大科学、战略与政策的研究。

3.提倡低碳消费,实施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理念,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以节能降耗为抓手,推进低碳消费,着力构建低碳型社会。

发达国家占世界人口20%,耗损了全球50%的能源,而世上有13亿人口每天生活费不到1美圆,有10亿人没有安全的饮用水。美利坚合众国人均排放二氧化碳比神州多达五倍。按照“共同但有区分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要对于造成的全球情况问题负主要责任,她们应当首先带头实施低碳消费模式,带头采取行动,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此同时,在消除贫困,发展经济的同时,发展神州家也应当实施低碳消费这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神州在未来可能成为世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我们应当尽最大的起劲,在实施低碳出产的同时,实施低碳消费,为保护世界气候和全球情况作出孝敬。

低碳消费应当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做起。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如果大家都这么做,意义却非常重大。

4.控制高碳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的情况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高速过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情况污染。这些行业中,存在着许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不少新建项目,污染治理设备建成后放在那里,只有当环保羁系人员去检查时才施用;由于我国排放规范普遍低于先进国家的规范,即使达标企业也排出了大量的污染物;由于我国工业能源效率普遍低下,使二氧化碳和其它污染物的排放十分严重。

我国2004-2008年GDP年平均增长9.8%,2007年全国有200多个地级市平均GDP达17%,有的达到了30%以上。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捐躯情况和资源为代价的。在这种形势下,降低我国单位GDP能源资源耗损,节能降耗,缓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情况约束之间一天比一天突出的矛盾,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面对于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要扭转我国情况形势一天比一天恶化的趋势,必须降低高碳产业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要加快结构调整,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的排放规范;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前提,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准入前提和排放规范;拟定必要的经济政策和惩罚措施。

另外,在调整经济结构过程当中,要对于我国现行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作出必要调整,限制高碳产品的出口,起劲扩展低碳产品出口。我国每年出口大量高碳产品,这些产品出产过程当中耗损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产生了大量的污染。产品出口到外国,污染和情况破坏留给了自己,这不是低碳经济,更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5.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低碳技术

国际上已有许多成熟的低碳技术,我们在起劲发展和应用自己的低碳技术的同时,要大力从国外引进这些先进技术。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路程经过过程了所谓的“巴厘岛路线图”,其中包括发达国家向发展神州家提供技术转让和提供资金等方面的战略性方案。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机制,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和《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引进资金和先进的低碳技术,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速度,实现经济发展和能源资源、气候变化之间的应对于平衡。

结语

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新探索,也是1个长期起劲和实践的过程。神州的低碳经济转型将有助于提高我国长期能源安全,有助于缓解当前和未来能源体系下的国内国际情况问题,而且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情况友善型社会,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走可持续发展门路是一脉相承的。

参考文献:

[1] 神州可再生能源学会.2008神州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陈诉[R]

[2]《情况经济学》武汉大学出书社

[3]《低碳经济与新能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情况科学与人类文明 课程论文

[4] 庄贵阳 《低碳经济:神州别无选择》 《世界知识》 2007年09期

[5] 低碳经济与新能源

请求高手翻译专业摘要。最好不要机译

南京林业大学科技成果(一)

联系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科技处

邮编:210037

联系人:刘宝国

电话(传真):025-85427181

通讯地址:南京林业大学科技处

E-mail:nlkeji@njfu.edu.cn

象牙色工艺木扇颜色漂白处理与制造技术

完成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木材工业学院、苏州正牌檀香扇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员 吴智慧、李 军、顾正石、孙耀文

该项目主要研究目标为: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扇产业,对石斑木等普通代用木材的扇坯进行漂白处理并制成高档精致的象牙色工艺木扇(又称“玉檀扇”),使其质量性能达到象牙扇或檀香扇的要求,并且工艺技术先进。

该项目开展了象牙色工艺木扇制造工艺技术的系统性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将普通石斑木等深色树种的扇坯或材色不均的扇坯经漂白处理成颜色均匀一致的象牙色木扇。

2.设计与建造批量生产用的木扇扇坯漂白处理装置。

3.采用先进的丝网印刷技术将用CAD设计的装饰图案印刷到扇柄与扇面上。

4.通过加香工艺对漂白后的木扇进行香精处理以增加木扇的香味。

5.初步研究了用刨切法代替传统的锯制加工法制备木质扇坯的工艺技术,能将木方刨切成厚度符合要求的扇边及扇芯。

通过样品的试制与产品的批量生产,以及产品性能和废水环境的检测等表明:

1.利用石斑木等普通木材的扇坯进行漂白处理并制成高档精致的象牙色工艺木扇的工艺是可行的。

2.研制的象牙色工艺木扇产品符合预定质量标准的要求,漂白脱水后的变形废品率小于5%、漂白整体合格率达到92%以上、成本低、正品率较高,并达到无公害及环保的要求。

3.该项目拓宽了高档工艺木扇的树种、提高了制扇木材的利用率、改善了工艺木扇的性能、提升了木扇产品的档次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4.象牙色工艺木扇产品的尺寸偏差、扇片根数、外观质量、冲花质量、画面图案(丝网印刷)、香气等均达到苏州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的苏州檀香扇厂企业标准Q/320500TX02-1998香木扇的各项要求,其性能优于普通石斑木扇。

工艺木扇的制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木扇的造型与结构设计、木扇树种的选择、木扇扇坯的制备加工、木扇扇坯的颜色处理、木扇扇坯的整形加工、扇柄与扇面(扇边及扇芯)的装饰加工、组扇与最后处理等。该项目的系统性研究,工艺技术先进,填补了国内空白,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象牙色工艺木扇的制造方法及漂白技术已获得2项发明专利。

TMJ-A 弹性模量无损显示机

完成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金坛市冶金化工阀门厂

主要完成人员 张齐生、王兆伍、孙丰文、高燕秋、蒋虎林、戴征平

弹性模量无损显示机是在研究正交各向异性人造板的变形机理的基础上,研究开发成功的人造板物理力学性能的无损检测设备,其用途是在生产线上测定和显示人造板的厚度、弹性模量,并可在必要情况下测定试件的静曲强度。主要用于集装箱底板等工业、工程结构用人造板的出厂检验或质量和在线控制。

弹性模量无损显示机综合运用了现代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检测过程进行全自动控制,实时显示被测板材的性能,并具有性能数据自动整理、显示、保存和打印功能。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若被测板材的参数改变,只需在工控机上输入相应参数,即能自动调整PLC(可编程控制器)的测试程序,可以方便地适应各种不同规格的板材。

弹性模量无损显示机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如下:

最大试验载荷 30KN

测试厚度 (15~35)mm±0.05mm

测试宽度 30~1300mm

测试长度 1200~2500mm

弯曲支座间距 450~1000mm

最大挠度 25mm

每块板的检测时间 2min

弹性模量无损显示机操作方便,测试准确快速,产品符合Q/320482NHF003-2002企业标准要求,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TMJ-A弹性模量无损显示机适用面广、操作维护方便、性能可靠、价格低廉,是人造板生产和使用企业进行质量控制和检验的现代化工具,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TMJ-A弹性模量无损显示机已在江苏省金坛市冶金化工阀门厂生产,产品已经在国林竹藤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应用。另外,可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增加设备功能,促进产品应用。

江苏省森林生态系统资金支撑体系研究

完成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林业局

主要完成人员 温作民、仲志勤、李登明、王晓南、贾卫国、曾华锋、王 妹、乔玉洋、宋淑鸿、沈文星、丁 胜、姚惠芳、潘家坪、谢海涛

为了构建江苏省森林生态系统、使江苏省实现在“十五”期间朝生态省建设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该研究提出了江苏省森林生态体系的布局,以及各类型区的生态建设重点,进而探讨了江苏省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在政策层面上,首先指出了森林生态资源市场配置的关键在于比较利益,苏北平原林业异军突起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但基于比较利益对森林生态资源的配置是有局限性的,故而提出了立法调节、司法调节和行政调节三位一体的政府对森林生态资源配置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对江苏省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所需的资金进行了测算,提出了森林生态建设多元化融资渠道和经济鼓励政策的方案,以及在构建高效的资金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一套符合实际的方法。为江苏省生态建设的宏观决策与政策制定提出了科学的依据。成果达到国内的先进水平。

江苏林业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

完成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

主要完成人员 张智光、陈 勇、任启芳、张红宵、蔡志坚、沈文星、丁 胜、郑 宇、姚惠芳、杨红强、王 彬、朱典想、项卫东、赵林果、杨加猛

该项目旨在对江苏省有关政府部门制定和实施“江苏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实现“培育和利用并举,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战略目标,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和参考方案。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系统分析江苏林业产业化发展过程、现状与存在问题;

2.对江苏林业的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与分析;

3.研究江苏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综合效益评价体系;

4.基于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江苏林业产业化的理论问题;

5.提出江苏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关政策和建议;

6.研究江苏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战略方案;

7.研究江苏林产品市场宏观调控措施和调控体系;

8.研究江苏森林资源培育业的发展过程、存在问题及其有关对策;

9.研究江苏林产工业的发展过程、存在问题及其有关对策。

目前,针对“江苏林业产业化”进行系统研究尚没有公开的报道,该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已达到同类研究的国内先进水平。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1.分析了江苏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历程、现状和环境,并从营林业、木材加工业、产业结构、产业政策和产业经济管理等方面全面地分析了江苏林业产业所存在的问题。

2.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多领域、多角度地分析了江苏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前景,并从总量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几方面对江苏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定量预测。

3.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几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江苏林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和综合评价体系。

4.运用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对江苏林业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战略和措施、产业系统的创新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建议。

在政策层面上探讨了江苏林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市场化机制、林业产权改革以及产业与产品结构、林业分类经营等方面的问题,并从财政、税收、投资、信贷和宏观调控体系的设计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建议。并为江苏林业产业化的“十五”规划与2010年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管理决策提供了可操作的和建设性的建议。

我国木材供需中长期预测的系统模型与计算机支持系统研究

完成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

主要完成人员 张智光、谢 煜、杨明辉、郑 威、李 鹏

该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面:

1.探讨我国木材供需预测技术的发展战略问题:在全面总结、分析和比较国内、外木材供需预测技术的现状、发展动态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预测方法、预测模型和预测手段三个方面,提出我国木材供需预测技术的发展战略。

2.在此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研究木材供需预测的系统模型问题:构筑我国木材供需预测模型(方法)体系,深入评析和比较各类模型与方法的特性和使用范围,为木材供需预测的计算机支持系统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研究我国木材供需预测的系统动力学整体模型,并进行仿真预测的应用研究。

3.根据对木材供需预测模型和方法的研究,研究我国木材供需预测的计算机支持系统(TFSS):探讨TFSS的理论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对TFSS的模型库、信息库、人机界面等问题进行研究与开发;应用TFSS研究我国木材供需问题的中长期预测问题(2010年和2022 年),并与其他专家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研究,说明TFSS的有效性和先进性;最后探讨TFSS的进一步的发展趋势。

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该系统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操作方便,容易掌握;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库管理功能,用户能够很方便地查询与木材供需有关的大量数据和信息,并能根据需要及时更新;系统还提供了预测模型生成、模型选择等模型管理功能。因此,该系统将为林业经济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手段,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杨树、泡桐高效营养保健注干剂的研究

完成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博华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完成人员 赵博光、夏鲁青、刘秀华、张海兰、俞东波、巨云为、朱 麟、牛迎福、姜晓装、王海明、苏丽娟、齐 武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双稠哌啶类生物碱对森林病原线虫毒性的分子基础、双稠哌啶类生物碱对林木害虫行为作用的分子机理)的研究中,不仅对荒漠有毒灌草的毒性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还对其中所含的生物碱对林木病虫害的活性及其防治病虫机理进行了探讨。利用从我国槐属(Sophora)和黄华属(Thermopsis)植物中分离得到的9种双稠哌啶类生物碱单体对云杉卷叶蛾的产卵行为进行了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双稠哌啶类生物碱对鳞翅目昆虫产卵的强烈抑制作用的现象,而且其中抑制作用最强的苦豆碱(aloperine)其有效抑制剂量为0.3µg/cmSUP2(1.3 nmol/cmSUP2)。该剂量为迄今所见文献中报道的在实验室生测中合成化合物或天然化合物抑制鳞翅目昆虫的产卵的最低剂量。同时发现了苦豆草生物碱对马尾松毛虫的毒性和抑食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天然化合物可以以极低的剂量通过对昆虫化学感器的刺激抑制阻止害虫产卵,并证明了应用双稠哌啶类生物碱防治鳞翅目害虫的可行性。该研究还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苦豆草和披针叶黄华生物碱对多种林木真菌病害的抑制作用,苦豆草生物碱对一些环境细菌的抑制作用。为进一步开发荒漠有毒灌草生物碱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

研究又发现苦豆草、披针叶黄华等荒漠有毒灌草的总生物碱对杨树具有强烈的促进生长的作用。这是对双稠哌啶类生物碱对树木生长的促进作用首次报道。因此,在大量温室和林间试验的基础上,开发出以苦豆草生物碱为基础成分的杨树、泡桐高效营养注干剂。该产品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出来的,不仅使用效果高,而且对环境无污染。同时,生产原料丰富,生产成本低,产品附加值高。产品竞争能力很强。

在山东菏泽市、莒县、单县,安徽安庆市,江苏泗洪县的I-69和I-72杨树及兰考泡桐的大量林间试验中表明,杨树、泡桐注干剂对杨树、泡桐的生长,特别是胸径的生长表现出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在秋季,大约两个月的试验期间,不同树龄、不同品种的杨树其胸径净生长量增加了63.8%至223%。不同树龄的泡桐其胸径净增长率较对照增加达29.1%至61.0%。对木材基本密度的测定结果表明:处理与对照木材的基本密度没有统计上的显著差异,这说明KSH处理不仅使杨树木材生长加快、其体积显著增加,而且木材中的干物质含量没有明显下降。

注干剂具有保健作用。经注射注干剂处理后,增强了树木抵抗力,可避免或减轻发生病虫害,遭虫害的杨树即使树叶被食尽,又能重新生长出来,而且胸径又开始生长。使用注干剂后,树木在干旱条件下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杨树的径向生长。

注干剂的用量为5.8×10-2/SUPmol/l。试验表明对杨树注入过量的苦豆子和披针叶黄华总生物碱对杨树的高生长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基部直径生长具明显的促进作用。施用杨树高效注干剂后注入孔伤口愈合率几乎达到100%。

目前,树木注干剂及其增产和保健作用在国内外尚无报道,该项成果已经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

高压大容量树干注射机研制

完成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

主要完成人员 赵博光、夏鲁青、张沂泉、商庆清、刘秀华、俞东波、张海兰、巨云为、龙秀珠

6HZ-053O型树干注射机由针头(1)、药管(2)、药瓶(3)、进、出药阀(4)、机体(5)、活塞(6)、连杆(7)、手把(8)、机架(9)几个部分组成。机体为落地式,注射头与机体分离,两者之间有高压管相连。由于注射头与机体用高压软管连接,无论如何加压,都不会晃动注射头,因此提高了注射头的密封性,在移动注射器头时,也不必频繁移动机体。

单向阀的设计,从其结构、材料、加工工艺多方面考虑,设计了一种钢包橡胶结构、进出药阀通用,环面密封的T形阀芯,即使阀芯胀大也不会发生卡死现象。采用特殊橡胶材料制成的阀芯,其抗腐、耐磨、耐冲击、密封性能优良,保证注射器加压功能以宽幅无级变压方式适应不同树种在不同生长期内安全注射的要求。

不需预先在树干上钻孔,可直接用锤将针头敲入树干,切断木纤维,与树木输导组织连通良好,自胀密封(胀而不裂)效果好。同时,针头和软管均可自由转动,解决了注射头的晃动问题。

树干注射机外表美观漂亮,是一种新型高压(30Mpa)大容量(2000mL)的注干机。该机的主要特点是:

1.采用环状自退屑刀刃直接打孔,不必事先钻孔,操作方便,劳动强度低。伤口愈合率高;

2.针头结构工艺简单,注射量大,无回流,能实现快速注射;

3.密封性、耐用性、耐腐性、安全性好,高压条件下工作稳定、可靠、不泄漏。

注干机主要用于注入树干基部农药、营养剂等。为进一步提高用材林的生长量和材质、果树产量和品质及病虫害防治、城市行道树的无公害防治提供了设备条件。

目前,树木注射机及其综合性能在国内外尚无报道。该项研究成果的技术水平在同类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该产品已获国家专利(专利号:CN01230479.4)。

6HW-50高射程喷雾机

完成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南通市广益机电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员 周宏平、郑加强、崔业民、张沂泉、许林云、茹 煜、商庆清、唐进根、徐幼林

6HW-50高射程喷雾机是新型低量高射程森林病虫害防治施药设备。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田林网、高速公路绿化带及西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的覆盖面积越来越大,高大林木越来越多。对林木病虫害防治,在技术、手段上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高射程、节水、低污染、高功效等几大急需解决的难题。

该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一项跨学科的机械、电子、林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课题,在理论上涉及流体力学、电学、气体动力学、机械设计等众多基础学科。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研究解决高射程、节水、低污染、高功效等几大难题,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我国国情的高大林木病虫害防治设备,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森林覆盖率提供技术保证。

6HW-50高射程喷雾机具有射程高、劳动强度低、工作效率高,以及节水、药剂利用率高、污染小、防治成本较低等特点。研究成果在高射程林木病虫害防治设备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雾谱范围 50~150µm

射 程 垂直20~25m;水平38~45m

喷 雾 量 40~460L/h

工作装置 风送喷雾系统

喷口转角 -15º~85º

车载式行驶速度 5~10km/h

2.主要结构组成:

该机由小型发电机、喷雾系统、风送系统、供药系统、控制系统等组成。

3.工作原理:

发电机通过控制系统带动风送系统、供药系统、控制系统进行工作,风送系统的轴流风机产生强大的气流,将经过供药系统、喷雾系统雾化后的农药雾滴送达高大林木目标,从而达到防治目的和防治效果。

6HW-50高射程喷雾机的研制与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据初步测算,一台6HW-50高射程喷雾设备每小时可防治100亩(行驶速度为5~10公里/小时),按每台每年防治60天,每天工作6小时计,约可防治3.6万亩,防治成本每亩在1.2~1.5元左右,比常规防治(手动喷雾器、担架喷雾器喷枪、弥雾喷粉机)可降低1.0~1.85元,节省费用3.6~30.6万元,每年还可挽回材积损失约360~540万元。若按每年正常使用100台,则可挽回损失约3.6~5.4亿元。工厂每年生产100台,又可创造产值约500万元。

6HW-50高射程喷雾机可广泛应用于防护林、速生丰产林、经济林、大型苗圃、平原四旁和高速公路绿化带,特别适用于道路两侧、城市行道树等高大林木的病虫害防治。另外,高射程喷雾技术及设备也可以应用于大田作物中后期病虫害和大面积蝗灾的及时控制。

南方型杨树(意杨)木材加工技术研究与推广

完成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苏福马股份有限公司、盐城轻通机械有限公司、江苏胜阳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员 张齐生、华毓坤、周定国、徐咏兰、朱典想、李大纲、张 洋、徐永吉、王心男、张永干、夏友忠

针对南方型杨树本身密度低、材质软、变异性大等特点,课题组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国内率先对南方型杨树的材性与栽培和加工利用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为南方型杨树木材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就南方型杨树木材加工技术进行研究与推广。20多年来,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成功地研制开发了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和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南方型杨树加工系列产品,取得了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为南方型杨树木材利用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

1.南方型杨树材性研究。应用现代手段,解剖杨树的结构组成,分析杨树化学成分,测定杨树物理力学性能,探讨南方型杨树材性与杨木产品加工工艺和质量的关系,为杨树木材加工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实现根据杨木用途进行定向培育创造了条件。

2.南方型杨树胶合板研究。通过实验室试验和工厂生产试验,研制成功了利用南方型杨树制造胶合板、细木工板和单板层积材的成套工艺技术。着重围绕单板旋切、干燥、胶合热压等关键工序对小径级杨木的单板加工、利用率的提高以及产品质量控制进行技术攻关。研究成果已在江苏广大胶合板厂推广应用。

3.南方型杨树刨花板研究。以枝桠材、小径级原木、采伐剩余物和加工剩余物为原料,研究开发了芯层为杨木碎料、表层为杨木单板的复合刨花板,形成了杨木普通刨花板的成套工艺技术,研究成果已在江苏推广建厂。

4.南方型杨树高中密度纤维板研究。以枝桠材和小径材为原料,研究杨木纤维分离技术,优化热压工艺条件,提出杨木高中密度纤维板成套工艺技术,并开发了室内防潮型杨树中密度纤维板、室外型杨树中密度纤维板、阻燃型杨树中密度纤维板等功能性中密度纤维板新产品。研究成果已在工厂推广应用。

5.南方型杨树木材加工成套设备研究。通过与设备制造厂合作,研制开发了胶合板、细木工板、刨花板和中高密度纤维板成套设备,为南方型杨树加工利用各种新产品的产业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研究成果的总体上在同类研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该项目中,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能满足标准的规定。具体标准名称如下:

胶合板国家标准(GB/T 9846.1-9846.12-88)

混凝土模板用胶合板国家标准(GB/T 178656-1999)

装饰单板饰面人造板国家标准(GB/T 75104-94)

浸渍胶膜纸饰面人造板国家标准(GB/T 15102-94)

刨花板国家标准(GB/T 4897-92)

中密度纤维板国家标准(GB/T 11718-1999)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的国家标准(GB 18580-2001)等。

该课题研究组可提供包括起草可行性研究报告、工艺设计、设备选型、设备安装、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在内的交钥匙工程服务。

精确农药使用中连续目标图像采集与处理

完成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

主要完成人员 郑加强、周宏平、徐幼林、赵茂程、向海涛、陈 勇、姚会春、葛玉蜂、许林云

课题组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和深入研究探讨项目的关键性技术难点问题,结合国家和省其他有关项目的研究工作,采用机载摄像机采集了部分典型树木的图像,建立了适应室内喷雾测试控制的连续目标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采用CCD和图像采集卡将连续运动图像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实现连续目标图像的采集、分割处理;通过实验室测试分析和软件运行,研究了将连续目标运动图像进行采集并进行处理的软件编制和进行适应环境变化的图像分割和特征提取处理等;建立了基于分形理论和神经网络的树形目标特征识别系统以识别树木特征数据,为创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目标特征图像的农药精确施用方法和喷雾装备奠定基础。将为以城市生态林为代表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提供一种全新的防治技术。

该项目研究的机器视觉系统在对连续运动树木目标进行树形特征图像采集处理以实现农药精确使用方面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在基于机器视觉的农药精确使用方面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创新点:

1.适应室内喷雾测试控制的树木图像处理系统可实现实时地从连续 中提取单帧图像;

2.建立了适应室内喷雾测试与控制的树木图像识别算法,并提取G通道将树木图像三维彩色特征降为一维进行处理;

3.研究了树木冠型的特征尺寸及树形识别算法,建立了树形识别系统,经过神经网络的学习、训练,实现对不同树形的识别,并指导设计农药实时精确对靶施用系统。

关键技术及特点:

1.在实时采集过程中从连续 中提取单帧图像进行分析;

2.所构造的基于VFW的Capture类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对图像采集卡、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没有特别限制;

3.建立一套适应室内喷雾测试控制的树木图像处理算法,将所采集的图像由RGB色彩空间转换为色度表示,并提取G通道将三维彩色特征降为一维进行处理;

4.所设计的系统平台能完成对BMP位图文件的各种操作算法,并具有良好的代码重用性;

5.树木冠型的有关尺寸确定及其具体算法,完成对7种树木图像的分割,利用神经网络的学习、训练,实现对不同树形的识别。该系统特色明显,能够分辨各种树形,树冠无论是否经过修剪,识别率均较高,系统的适应性强;

6.经理论分析和试验的验证,本系统在基于树木特征图像的农药实时精确对靶施用系统中是可行的,为研究室内喷雾测试和控制系统奠定了基础。

北美鹅掌楸优良杂交亲本材料与体细胞胚胎发生培养技术引进

完成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金仕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员 施季森、陈金慧、诸葛强、黄敏仁、李 力、王章荣、季孔庶、王光萍、杨立伟、楼晓英、杨全福、梅忠红、王治国、何晓武、王 东

引进内容

1.从美国引进北美鹅掌楸(Liriodendron tulipfora)种子园优良家系20个。

2.直接引进北美鹅掌楸优良亲本材料(优良个体无性系接穗)20套,与中国马褂木进行种间杂交,选配优良杂交组合大量制种。

3.从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林学院引进高频率北美鹅掌楸细胞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植株再生新技术,大量繁殖人工制种的杂种苗木。

4.细胞胚胎发生培养关键设备控温控速摇床仪一台(NBCG25型)。

考核目标

1.引进北美鹅掌楸优良家系20个,优良亲本20套,形成配套新的优良杂交组合。选出生长快,材质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鹅掌楸新品种,材积生长量比目前推广的杂种鹅掌楸提高20%以上。

2.引进的高频率北美鹅掌楸细胞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植株再生及其相关新技术经消化、吸收、改良和提高,使体胚发生频率和植株再生率由原来的10%提高到70%以上,形成年产20万体胚苗的目标。

3.引进的北美鹅掌楸种质资源,经消化吸收后选育的优良品种,其材积生长量比中国马褂木提高15%~20%,拟在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等地推广200公顷。

4.在江苏建立推广示范基地1处。

主要研究内容简要说明

目前国外对于重要用材树种及经济树种的规模化繁殖,尤其对用常规无性系繁殖技术很难生根的针叶树的体胚发生和植株再生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目前至少有20种不同针叶树、40多种阔叶树,从外植体成功诱导了体细胞胚胎发生或实现了植株再生。而我国在园林绿化及用材树种的快速繁殖上,多通过普通种子繁殖、扦插、嫁接等技术完成,尚未形成具有商业化生产规模的高新技术快速繁殖体系,极大地限制着杂交鹅掌楸的发展。

该项目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

地球的资料

一、地球的自转运动

(一)自转及其方向 地球自转是一种旋转运动,就是地球自身以地轴为轴心所作的旋转运动。自转方向,在北极上空看是反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这样的旋转方向,根据日出于东的概念,称为向东运动,即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二)自转周期与自转速度 地球约24小时自转一周360°,每小时转15°,这是地球自转角速度。地球上的一切质点随地球自转作圆周运动就是自转线速度,它因纬度和海拔高度而不同。由于纬线圈周长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纬度愈高,圆圈周长愈短,自转线速度愈慢;反之愈快。纬度相同,海拔高度愈高,自转线速度愈快,反之愈慢。

二、地球自转结果及其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昼半球与夜半球之间的界线,称为晨昏线。地球向东自转,昼半球通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夜半球通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昼夜交替,调节了地球表面大气温度,产生气温的日变化;对生物界、农作物生长有利;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自然周期。

(二)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向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运动,使地球上的所有水平运动着的物体产生偏向。在北半球,物体沿着前进方向的右侧偏;在南半球,物体沿着前进方向的左侧偏。根据惯性原理,物体运动总是力图保持原来方向和速度。如图所示,在北半球,当水平运动质点向北沿经线取a1b1方向前进,经过一段时间后,经线从s1转至s2位置。沿经线运动的质点为保持其原来方向,必然取a2b2方向前进,此时在s2位置上来看,运动质点已离开经线方向而向右偏了。同样道理,在北半球沿纬线运动的质点也沿着前进方向而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地转偏向力大小主要与质点运动速度和纬度有关,即水平运动物体速度愈快、纬度愈高,地转偏向力愈大;反之,地转偏向力愈小。在赤道上,纬度为0°,经线相互平行,所以水平运动物体不产生偏向。在其他纬度都产生偏向。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偏向力,从而引起大气运动,大洋中的洋流,大陆上的河水流动等都产生偏向。例如,北半球吹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向右偏,变为东北风。这些变化,对地表热量与水分的交换、全球水热平衡等,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三)为时间的确定提供了依据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引起的周期现象,为时间的正确表示提供了基本长度单位,这个单位称为“日”或“天”。太阳东升西落过程中,当其位于当地正南方或正北方①时刻称为中天。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某地(点)中天的时间间隔就是一天。有了中天时刻就可以用钟表来确定时间,即一天分为24小时,白天正午称上中天,定为12时;午夜12时称下中天,即24时或0时。

由于地球不停地向东自转,中天时刻因经度而不同,位置愈偏东,中天时刻愈早。例如,当上海(东经121°)是中天时刻,日本东京(东经139°30′)中天时刻已过,太阳已在东京的偏西方向,而拉萨则尚未到达中天时刻,太阳在拉萨(东经91°)的偏东方向。所以,经线圈又称为时圈。目前,世界上表示时刻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1.地方时刻 以本地中天时刻作为时刻标准,称为地方时刻。优点是,适合本地使用,太阳位于本地正南方(或正北方)的时刻定为正午12时,但它只适合本地和经度相同的各地。地球在24小时内自转360°,每小时转15°,每4分钟转1°。这样,经度相差15°,地方时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差4分钟。例如当武汉(东经114°)地方时刻是正午12时,南京(东经118°)是12时16分,重庆(东经106°30′)是11时30分。旅行者从当地出发,向东或向西旅行,都要根据经度差相应地拨快或拨慢自己手表时针,所以使用地方时刻很不方便。

2.标准时 根据经度相差15°时差1小时原理,将全世界划分24个时区,以每一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刻作为该时区的时刻标准,称为标准时。划分方法是:以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的时区叫0时区,包括东经7°30′到西经7°30′的范围;以东经15°经线为中央经线,包括7°30′至22°30′的范围叫东1区,依次类推直到东12区。同样,以西经15°为中央经线的时区,包括西经7°30′至东经22°30′的范围叫西1区,依次类推直至西12区。两个相邻时区,标准时差1小时,并且由西向东递增,时区差数等于小时差数。由于东12区与西12区共同使用180°经线为中央经线,所以这两个时区是半时区,这两个相邻时区相差不是1小时,而是24小时,180°经线也就成为日界线。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地球上日期的更替,都从这条线上开始。为了照顾180°经线附近一些地区和国家使用日期方便,日界线避免通过陆地,因此它不是一条直线,而有几处曲折。详见图1-16。

3.世界时为适应科学技术发展需要,例如天文、气象、发射运载火箭试验等,需要有共同遵守的时刻标准,国际规定以0时区标准时刻为世界时标准。由于0时区中央经线即本初子午线,所以世界时又称格林尼治时。

我国采用的北京时,是以东八区中央经线(东经120°)中天时刻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时(北京位于东经116°,属于东八区)。

三、地球的公转运动

(一)公转及其方向 地球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运

动。地球公转是按一定路线进行的,这路线叫轨道,所以公转运动又叫轨道运动。地球绕日轨道不是正圆,而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两个焦点之一,所以日地距离也有变化。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每年1月初地球通过近日点,日地距离是14708万公里;7月初地球通过远日点。日地距离是15192万公里。日地平均距离大约是15000万公里。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自西向东的回转方向。

(二)公转周期与公转速度 地球绕日轨道长度是94000万公里。走完全程的时间是365.2422日或365日5时48分46秒,称为一个回归年。地球在轨道上的角速度大致每天向东推进1°。地球在轨道上的公转线速度,平均每小时108000公里,每分钟1800公里,每秒钟29.78公里(约等于30公里)。由于日地距离有变化,地球到太阳的连线称为向径。

根据开普勒①第二定律:向径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必定相等。因此地球在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每秒大约是30.3公里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每秒大约是29.3公里。

(三)黄赤交角概念 宇宙本来没有中心,但是为了研究方便,假想以地球为中心,任意长为半径,得出“天球”概念。在这个天球上,把地球赤道面无限延长即为天赤道;把地球公转轨道面无限延长得出黄道面。由于黄道面与天赤道面二者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现在两者交角大约是23°26′,这就是黄赤交角。由于地轴垂直于地球赤道(也垂直于天赤道),所以地轴与轨道平面斜交,其交角是90°-23°26′=66°34′。地球绕轴自转的同时,以地轴与轨道平面始终保持66°。34′倾角作公转运动,即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是倾斜的。

天赤道与黄道①这两个大圆相交的两点,分别称为春分点和秋分点,合称二分点;黄道与天球相交的两点,位于天赤道平面以北的那一点,叫夏至点,位于天赤道平面以南的那一点,叫冬至点。

四、公转结果及其地理意义

由于黄赤交角与地轴对轨道平面倾角的存在,地球在绕太阳运动过程中,产生以下结果,在地理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太阳直射点往返移动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如前所说,地球表面是曲面,太阳光射达地表时,受到直射的只有一点。由于地球公转并有23°26′的黄赤交角,所以太阳直射点只在地球上的南北回归线之间,并以一年为周期南北往返移动:冬至(12月22日前后)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地球上的南纬23°26′,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移向赤道,南纬23°26′是太阳直射南半球最南位置,所以南纬23°26′这条纬线称为南回归线;夏至(6月22日前后)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地球上的北纬23°26′,夏至以后太阳直射点移向赤道,北纬23°26′是太阳直射北半球最北位置,所以北纬23°26′称北回归线;春分(3月21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地球赤道上。地球上,只有南北回归线及其之间的纬度范围有太阳直射的机会。

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交角最大时刻,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太阳直射点纬度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是90°,随着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往返移动,正午太阳高度产生季节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大小,与纬度密切相关,是决定地表获得太阳热能多少和引起地球上的气候因纬度而不同的主要因素。

(二)昼夜长短有变化 由于地轴与轨道面倾斜,地球绕太阳运动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地球北极朝向太阳,由于黄赤交角是23°26′,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晨昏线通过南北纬66°34′纬线圈,图1-18所示,北半球纬度愈高昼弧愈长,夜弧愈短,至北纬66°34′及其以北完全处于昼半球,称为极昼现象;南半球纬度愈高夜弧愈长,昼弧愈短,至南纬66°34′及其以南地区完全处于夜半球,称为极夜现象。另有一段时间,地球南极朝向太阳,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情况正好与前面所说夏至日相反。南北纬66°34′纬线因有极昼或极夜现象,所以分别称为南极圈与北极圈。随着地球公转,晨昏线分割地球状况有变化,南北半球昼弧与夜弧不断发生变化,所以白天与黑夜长短也相应发生变化。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通过地球两极,全球各地昼弧与夜弧等长,所以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见图1-18)。由于黄道与天赤道相交于两点,在交点上二个平面重合,所以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三)四季的形成 以北半球为例,从春分到夏至,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日照时间逐日延长,地表接受太阳热能相应逐步增多,气温相应逐步升高,这就是夏季。从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日照时间逐日缩短,地表获得太阳热能日益减少,气温相应下降,这就是冬季。南半球相反。从夏季到冬季,又从冬季到夏季,是随着地球公转而逐步变化的,其间存在着过渡季节,这就是春秋两季,从而在地球上形成以一年为周期的四季交替。不过,地球上并非到处都有四季现象,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地球上以中纬度地区四季变化最明显。这是由于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既明显而又适中的缘故。

(四)五带的划分 地球绕太阳运动,太阳直射点只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并有两次直射机会,正午太阳高度只有在南北回归线及其之间有90°,所以南北回归线之间获得太阳热能最多,气温最高,形成热带;南北极圈至南北极,有极昼和极夜现象。极昼期间日照虽长,但太阳高度很低,热能损失多,气温仍然很低,形成两个寒带——南寒带、北寒带;介于热带与寒带之间,获得太阳热能多于寒带而少于热带,形成两个温带——南温带与北温带,从而在地球上形成五个气候带。但应说明,由于海陆分布、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地球上实际出现的气候带远比上面所讲的五带要复杂得多。

五.地球的能源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世界上75%的能源来自于矿物燃料的燃烧,而这些燃烧是人类最大的健康污染源,也是地球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火力发电、交通运输和各种加热过程都需要燃烧大量的煤炭、石油、柴油、汽油和木制品,在燃烧过程中,这些矿物燃料会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颗粒,导致人类呼吸系统障碍和癌症。从全球角度来看,目前全球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就是温室气体在大气当中的含量持续增加,这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联合国希望世界各国花大力气进行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源、生物能源和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同时加大对现有矿物能源进行技术更新和改造,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地表面几千米处存在着温度逾千度的灼热岩石层,可以设想,火山爆发喷发出的火红岩浆就源于此。科学家称这种热能为岩石地热资源。如果能把灼热岩石中的热能取出变成电能,石头也能发电。在此之前,科学家曾发明了利用水文地热资源进行发电的方法,即把地下蒸汽或温泉的能量转化为电能,这种电能已占总发电量的0.3%。如何把地下岩石中的热能取出来发电,是许多能源专家长期以来的梦想。

英荷“罗雅·达奇舍”石油公司正计划把这一梦想变成现实。不久前,该公司在萨尔瓦多组建了一个地热财团,准备利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解决岩石地热资源利用问题。根据这家财团的岩石地热开发方案,工程技术人员将利用先进的勘探技术在萨尔瓦多寻找地下灼热的岩石,然后通过钻探技术建立水压注入系统。利用这个系统,地面冷水能够深入地下,并通过灼热岩石转化为热水或过热蒸汽返回地面,从而获取热能。在地面上再将热能转化为电能。按“罗雅·达奇舍”石油公司专家核算,他们能够建造功率为2000-5000千瓦的岩石地热发电站。

“罗雅·达奇舍”石油公司技术部经理达尔利说:“萨尔瓦多方案”是他们公司地热利用宏伟计划的一部分,公司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资5-10亿美元扩大岩石地热开采规模,让地下灼热的岩石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人类主要能源之一。

太阳能

科学家预测,在10至15年内,地球上阳光充足地区将会出现大量太阳能热电厂,向世界各国提供洁净电能。

20世纪初,研究人员就开始在屋顶采用槽式聚光镜获取能源:先将黑色管子里的油加热到400摄氏度,当油流过热交换器时,将水蒸发成蒸汽,然后用蒸汽来推动涡轮发电机。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研究人员不断努力下,太阳能发电技术获得巨大改进。目前,槽式太阳能发电的转换效率已经达到15%,也就是说1/6的入射光能可以转换成电能,而太阳能电池板的转换效率只能达到10%。80年代末,美国研究人员在加利福尼亚建成一座功率为354兆瓦的太阳能热电站,它相当于一座中型热电站。但是,槽式热电站的劣势是占地面积大,它需要一条长 150米 ,宽 6米 的槽,其发电成本是煤炭、石油或天然气的3倍。

槽式发电并非是太阳能发电的唯一途径,有工程技术人员采用了别的方案,如塔式发电。他们采用上百个单反射镜(定日镜)从东向西跟踪太阳,反射镜将太阳光束照射到塔顶的热交换器上,交换器把吸收到的热导入盐溶液,加热后的盐溶液被泵到塔底,产生推动涡轮机的蒸汽。利用盐溶液的方法虽说不错,但溶液对管道和容器会产生腐蚀作用,为此,科学家准备用空气替代盐溶液,用空气来传导热能。为解决空气导热性能差的缺陷,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容积接收器”,其原理类似吸水海绵,可将空气加热至1200摄氏度。当热空气通过该接收系统时,系统吸掉空气中的大部分热量,并将加热后的空气直接鼓入涡轮机,推动涡轮机发电。该方案将来是否会取代槽式发电方案,目前还没有定论。从理论上说,塔式热电站的太阳能利用率可以达到25%。重要的是塔式热电站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而槽式发电在技术上已经成熟。

去年9月,西班牙政府通过一项新的法令,将原来每度电价从3欧分提高到15欧分。为此,西班牙计划于2004年建造一座欧洲最大的太阳能槽式热电站。为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研究人员将吸附管内的油换成水,这样既可以节省昂贵的油,还可以将水直接蒸发。但在用水代替油的技术试验成功之前,吸附管内仍以油作为热载体。从目前进展情况看,该技术有可能在5年内实现,届时太阳能的利用率有望提高到20%以上。除成本低于太阳能电池板外,太阳能热电站在太阳下山后仍能靠白天存储的热能来发电。存储热量需要储油罐或装载盐溶液的容器,这就要求有大的场地。将来肯定会有比上述热载体更好的介质,发现它们只是时间问题。总之,研究人员研究目标明确,近几十年内大型太阳能热电站将为人们提供若干个百分点的电能。

太阳能发电前景喜人,从目前看,太阳能发出的电每度为15欧分,尽管它的价格只是太阳能电池板发电的1/4,但它还是比用化石燃料发出的电要高,没有可靠的财政资助难以维持。专家们倒是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10至15年后,太阳能热电站发出的电可以降至5至7欧分,可形成与传统发电展开竞争的态势。

来自二氧化碳的能源

前不久,日本德岛工业技术中心的纳卡米希·亚马萨基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次化学工业会议上宣布,他找到了一种用二氧化碳在比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生产出较重的碳氢化合物(例如有三个碳原子链的丙烷和有四个碳原子链的丁烷)的方法。由于汽油就是一类长链碳氢化合物,他的报告引起了很大轰动。

虽然亚马萨基的研究还需要进行严格鉴定,但如果他能用二氧化碳生产更重的有5~12个碳原子长链的碳氢化合物,就有可能用二氧化碳生产出汽油。以前,许多科学家试图用碳和氢混合生产碳氢化合物,但结果都不理想。因为这种实验要在很高的温度下进行,而且产量少得可怜。

现在,亚马萨基把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作为碳原子源,把盐酸作为氢原子源来生产碳氢化合物。他将发电厂排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引入反应罐,并在反应罐中进行加压和加热,温度约为 300摄氏度 ,压力达100个大气压。对生产碳氢化合物来说,这样的温度和压力是非常低的,然后将二氧化碳和盐酸混合,此时的加热加压条件还不能得到碳氢化合物,于是亚马萨基利用铁粉作催化剂。目前,他用这种技术已生产出相当多的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这些碳氢化合物在冷却时以气态形式排出,如果能改进催化剂的性能,就有希望生产出像汽油这类碳链更长的碳氢化合物,成为非常有用的燃料。

但如果这种技术不能生产更有价值的长链碳氢化合物,例如在室温下呈液态的石油,它就不可能和现在的生物反应器相竞争,因为喜欢吃二氧化碳的细菌等微生物有一种特殊的才能,可使二氧化碳和氢产生碳氢化合物,能在生物反应器中产生甲烷。

宇宙能源

一位量子物理学家曾这样描述“零点能”:“在自然界,完全真空就是没有任何东西,但真空中实际上是充满着忽隐忽现的粒子,它们的状态变化十分迅速,以至于无法看到。即使是在绝对零度的情况下,真空也在向四面八方散发能量。”顾名思义,“零点能”就是物质在绝对温度为零度下在真空中产生的能量。

为什么在真空中会存在“零点能”呢?著名物理学家海森伯提出了“测不准原理”,他认为“不可能同时知道同一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科学家们说,即使在粒子不再有任何热运动的时候,它们仍会继续抖动,能量的情形也是如此。这就意味着即使是在真空中,能量还会继续存在,由于能量和质量是等效的,真空能量就会导致粒子一会儿存在、一会儿消失,能量也就被科学家称为“起伏”的状态中诞生。

从理论上讲,任何体积的真空都可能包含着无数的“起伏”,因而也就含有无数的能量。

早在1948年,荷兰物理学家亨德里克·卡西米尔就曾设计出探测“零点能”的方法。

1998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奥斯汀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用原子显微镜测出了“零点能”。科学家们宣称,宇宙空间是广袤无垠而又高度真空的,真空“起伏”蕴含着巨大能量。

也许,在21世纪,科学家将会给人类带来惊喜,宇宙空间将成为人类新的“能源基地”。可以说,宇宙将成为人类的“新油田”,会有无数的“钻井平台”漂浮在宇宙中,“钻取”真空中取之不尽的“零点能”,为人类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

六.地球的简介

赤道是通过地球中心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和地球表面相交的大圆圈,它

像一条金色的腰带,把地球拦腰缚住,并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是南北纬度的起点( 即零度纬线 ) ,也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圈 ,全长40 075.24千米(相当于8万多华里),所以住在赤道上的人能够"坐地日行8万里"。一架时速为800千米的喷气式飞机,要用50小时才能飞完这段距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空军利用先进的航空测量技术,又作了一次更为精确的测量。结果是12713756米。20世纪60年代初,科学家借助于人造卫星和电子计算机,算出了极直径是12713884米。 1976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宣布了地球赤道半径的数字,根据这个数字推算,极直径应该是12713510米。这个数字以后还会不会再次修正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地球南北极之间的直径是12630824米。1743年,宣布了极直径的数值:12707216米。1841年,著名的德国天文学家贝塞耳精心计算了关于地球的一系列数据。他宣布,地球的极直径应该是12712156米。

地球长轴半径6378km左右X2,地球赤道直径是12756KM.

关于南京温室气体检测价格查询和南京温室公司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微信号:Leeyo931201
咨询采购,报价(傅里叶红外光谱,应急,非道路,污染源排放,温室气体等检测,定量),请点击下方按钮。
复制微信号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18893790697 扫描微信 656823624
YP官网